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刘新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勿忘民族性

2012-10-12 16:09:1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劉新華 
A-A+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和工笔重彩画的全面复兴,重彩艺术重现生机,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但是在重彩艺术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多年的政治运动造成的精神空缺和艺术家善意、迫切的发展心理,在突然打开国门的同时缺乏理论引导,产生了借鉴上的盲目性。因而,重彩的发展失去了传统上的承接,大多在色彩、形式构成和制作上做文章、忽视了中国绘画的精神――民族性。
  毋庸置疑,色彩是极其重要的绘画语言,形式构成和制作在某种程度上做得贴切也会起到新颖的效果。但是,横观当前某些重彩或所谓岩彩 作品,在一味照抄日本创画会风格之外,追求制作、追求标新立异、追求五彩缤纷、狂怪陆离和视觉冲击力的一端,忘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背离了民族审美取向,不知不觉地做了现代日本画的代言人。还有一些人在打着改革创新的招牌,照搬日本画的同时,给自己美其名曰什么画种,这是我们民族绘画的悲哀。设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敲起警钟,经过数十年的演变,我们的后代不知不觉地将现代日本画视为中国的国家绘画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就会失去国际舞台而被世界耻笑。
  当然,在另一端,民族传统要发展。我们的传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取精、融合创新,一路走过来的。但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基础上进行时代的改革,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表现时代,这是作为工笔画家,尤其是作为重彩画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氏,这显示着你的由来,显示着你的祖先是谁。这是连顽童都知道的常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亦是如此,不管如何发展,他都应姓“中”,是中华民族的。因为在他身体里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淌过来的文化之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作品应该反映中国人的民族性,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点。
  所以,重彩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一部分,应该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体现中国的美学准则。
  下面,我们从民族性的产生、民族性的重要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方面与重彩画家们商榷重彩画发展中民族性的问题。
  一、民族性及其产生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民族。辞海的民族词条中引用了***全集的一句话,做了精湛的解释:“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就是说,在这个地域生活的人们使用着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条件,也可以说是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对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心理反应。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体来说,艺术创造者都属于一定的民族,而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表现在特定的艺术形式上,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群体审美观念,这个群体就是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民族。同一个民族的人民可能贫富不一,学识修养不一,但古今中外,同一民族同一区域的人民在同一个政治体制下,生活习性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喜怒哀乐类似,文字语言一致,社会心理结构一样,审美心理无异,运用艺术手段表现这种从生活到情感上的共同现象就是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也是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的,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时代中的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人生体验,反映了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同时它也是一种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性。民族性体现了艺术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审美意识在艺术上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厚,其民族性就愈强。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具有最强民族性文化的民族之一。
  二、艺术发展中的民族性----国家艺术的灵魂
  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性。这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艺术所拥有的共同特点。因此,民族性是国家艺术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的永恒特征,是在艺术创新中不能丢弃的准则。
  近年,“和世界接轨”这个口号经常出现,这是在科技界和经济界经常使用的。但是在文艺界却不同。因为科技与经济是世界共通的,作为人类虽然有人种的不同,语言的不同,但是却可以享有共同的科技成果,享有共同的物质生活。但是,由于上述人种、语言、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所创造、所欣赏的艺术却有很大的区别。世界上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经济和科技状况,有先进、发达和落后、低劣之分,而文化艺术则拥有各自的特点,不分优劣,是在相互独立,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的。所以文化艺术需要自己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应是吸收消化,融汇贯通,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盲目的照搬照抄会失去自我,间接的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应该首先研究透自己的传统、把握好自己的艺术语言特色,保留自己的文化特点,然后再研究吸收什么,如何吸收的问题。中国的绘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内涵和人文背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的历代画论就是先贤们从各个角度论证、指导着民族绘画的方向,归纳着民族审美趋向,发展着民族绘画传统。
  中国的审美追求天人合一,讲究诗意,注重感悟,强调意境。中国人讲人格涵养、重学问,中国绘画的高度也是知识积淀出来的。而重彩画在新时代的发展也应深思如何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一部分,重彩画应发源于民族文化、扎根于民族传统、回归于民族特点、体现于民族精神上来。与他国绘画艺术的交流和吸收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应努力保持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主导地位。同时从本民族的艺术发展和艺术审美演变的要求出发,理性吸取他国艺术因素,使本民族重彩艺术更加繁荣、富于活力。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特点组成了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艺术世界,而正是民族艺术和民族特点才显示出了其可贵之处和独到之处。艺术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是国家的艺术之魂。
  日本学者木村重信说:“民族艺术以直接反映人们的现实性的感情、凝聚千姿百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形式显示出来”,“民族艺术的基本品格在于它的发生与
  展开同民众的生活有力的联结着。” 也就是说:民族艺术来源于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反映着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识。这种民族审美意识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
  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在日本已经发展成为民族艺术学这一新兴学科,作为有灿烂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我们更没有理由丢掉民族艺术而不去研究。我们应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学这一课题,光大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精华。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社会与民众的需求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发展,学习传统保持民族性必须与表达当代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这是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民族性与时代性即是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果我们仍然完全沿用古人的概念、方式和表现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显然不合时宜并违背艺术的发展规律。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古人的创作概念很新,但毕竟是那个年代,过去的那个时代。因此,艺术的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时代性是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不同时期的艺术必然会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体现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如秦汉的雄浑磅礴、魏晋的秀雅飘逸、盛唐的富丽堂皇、宋代的清新严谨等,均代表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今天,经济发展对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国绘画已摆脱以往单一的局面,向着多元方向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追随时代的发展和审美需求的演变,研究分析传统,贴切吸收,融会贯通是民族艺术延续、展开新生命的必要手段。如何做得更有分寸,在传统面前不僵化保守,在他国艺术面前不卑微盲从,是重彩画家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既然社会的需求是传统发展的动力,那么没有需求的演变,传统的发展就会停滞。艺术家要研究民众的新需求首先应该研究的应是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传统的哪些部分,因为民众的审美是于传统之中发展而来的。然后才是创新,顺应民众的审美变化创造新时代艺术品。
  作为社会人的画家群体首先是社会的画家,其次才是其个人。画家的创作意识、创作理念、审美要求受社会潮流、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必然接受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审美变化。但是在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审美的变化,审美要求的演变,对于美的渴望却往往被忽视。因此,研究时代赋予人们的审美演变是今天的画家的必修任务。否则我们的作品无法赶上时代,无法被时代接纳。
  今天,工笔重彩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代,从几百年前的宋元之后的阴影中走出并放出光彩。在新的形式下,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工笔显得陈旧了,因为这些传统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多彩追求。重彩画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为工笔重彩的再建辉煌提供了契机。发展就要革新,革新不等于照搬,更不是换了标签的日本画。中国重彩画的振兴主要是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紧跟时代、继承和开拓是工笔重彩艺术走向复兴的唯一途径。在新的时代中国画家应对传统的固有观念进行再思索,因为传统的绘画语言、传统的表现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审视古代固有的绘画理论,古典样式,对当代工笔画的继承、创新和再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当一些传统绘画理论的阐释已不能全方位的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我们应赋予其新的概念来发展它。因为这些传统概念束缚了画家们在造型、艺术色彩表现力的追求和在构图上的大胆尝试。当代艺术家必须打破传统的程式规范,使民族艺术在全方位、多角度获得自由发展空间,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之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国内重彩绘画界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屡见不鲜,作品过分追求与众不同,急功近利,这些作品对传统不屑一顾,对外来艺术盲目模仿,不伦不类,这样无法创造出既具民族性又具时代感的佳作,也极不利于工笔重彩艺术的长远发展。
  四、艺术发展中的传统与外来文化——警惕误区与陷阱
  中国绘画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外来艺术的影响——东汉末印度佛教艺术、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写实油画艺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学东渐。这三次艺术浪潮给中国绘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都没动摇中国画的根本,相反却使中国画分别吸收了凹凸染法、写实方法、系统的透视和造型写实技巧,使中国画在变革中不断更新、发展、完善,更具民族特色。从八十年代**精神压抑、艺术单一时代的彻底结束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美术界空前活跃并又一次面临外来艺术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导致了绘画界的五花八门和理论的矛盾与混乱。尤其是复兴近十余年的重彩,没有权威的可实行的艺术审美标准。今天,中国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宽容与和平,使艺术家的探索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艺术家们可以自由的思考、定位,因而矛盾、混乱与争论还会有一定时间的延续。对于外来艺术,当代艺术家应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和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误区和陷阱。趋之若骛、盲目照搬会使民族艺术误入歧途。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进行批判的吸收,而不是被改造和同化,成为他国艺术的附属品。在当今这个大融合、大交汇的新时代环境中,我们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应努力实现文化的自我保持和革新,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守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与艺术体系,推动重彩的良性发展。
  当前,热衷于研究重彩绘画的中青年画家,大多所受的是学院教育。不少人受西画影响较大,过分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往往丢掉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还有某些画派,以日本创画会为母体,脱离了中国画审美范畴,成为日本画的橱窗。如此画派叫做日本画派比叫做其他画派更贴切,因为叫做日本画失去了隐蔽性,也不会对学习重彩的画家们构成陷阱。
  中国的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思想、审美观念。作为国家艺术更不应是他国艺术的附庸,在外国艺术面前,我们不能忘记民族,不能忘记艺术的独立性,我们改革发展的是中国的民族艺术,任何国家艺术的长处只能为我们所用,为我们的民族艺术服务,而不能使我们脱胎换骨。
  不言而喻,西洋画和日本画有其独到的优点,但向其借鉴什么,吸收什么,如何吸收,这是我们应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日本的国家绘画能够在几十年间独立于中西绘画,完成其体系,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更不能随意丢弃民族特有的民族艺术精华而不惜。我们学习他国绘画,是吸收消化其优点使其成为我们民族绘画肌体的营养,而不能成为他国绘画的奴隶。正如凡高吸收日本浮士绘的营养,毕加索从非洲原始艺术中获得灵感一样,凡高还是凡高,毕加索也仍旧是毕加索。因此,对于日本画的照搬态度,只能降低我们民族绘画在国际上的地位,使我们的民族绘画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光彩。
  众所周知,日本画从唐朝开始一直以我国绘画为母体,在明治维新后成功借鉴西方艺术形成日本画。其所使用的颜料在最初源于我国,遗憾的是我国在宋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色彩相对于笔墨居于极次要的地位,以至近代颜料研制退化,重彩技法失传,重彩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层。对于日本画材,我们应该学习、研究、发展,弥补我们的空白。但对于日本画,我们只能是借鉴、消化、吸收,分析其发展历程,找到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重彩发展之路。
  ****在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就早已指出:“……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现在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搞,听凭人选择。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大家也可以见见世面。但是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的新东西。……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五十年后的今天,****同志的告诫仍然具有指导性。在重彩艺术的复兴和对于日本画的引进吸收问题上,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织中国的帽子”,“创造中国的新东西”。
  李可染先生在传统与吸收问题上持同样观点,他说:“吾画扎根祖国大地,基于传统,发展于宏观世界。人谓吾画为国画印象派,吾不能然其说。早岁吾学过几年西洋画,对西洋诸大家迄今仍尊崇,但吾转觉我国自有光辉文化体系,独特表现形式,学习外国首在借鉴丰富自己,若因此妄自菲薄卑弃传统,吾深以为耻(2007年11月中国美术馆李可染展)。”潘潔兹先生也曾对笔者说过:“工笔重彩如同一棵老树,需要嫁接新的品种,使它结出更甜美的果实。……我们不拒绝外来文化,但我们的艺术之根应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民族艺术发展之路,我们应该吸收他国艺术之长处。但应象这些老艺术家一样,有分析、有鉴别,要以本国文化为本,以我们的民族艺术为母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果在学习外国艺术之中忘掉自身的存在,忘掉民族,忘掉祖宗,那将是民族的悲哀,莫大的耻辱。
  传统需要革新,但不能张冠李戴。艺术应该发展,但不能盲目照抄。在传统与革新、民族与时代问题上,我们只有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才能使中国艺术在发展中避免陷入误区或误入歧途。
  结语
  时代的发展是艺术创新的动力,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新艺术,表现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如何进一步使重彩画艺术与时俱进,既能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而又不失自己的面貌,既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精髓,保持我们的民族特性又能顺应时代发展表现时代风貌,这是中国的艺术家,尤其是重彩画家们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也是时代的发展对重彩艺术家提出的要求。
  中国的艺术需要重彩艺术的辉煌,并期待着重彩艺术立足民族性,站在时代的先头创造辉煌。重彩艺术家们应在传统与时代、本土与世界多元的文化与艺术的土壤中生成并壮大,中国重彩艺术的将来肯定是现代的、表达画家个性的,并且是中华民族的!
  中国的重彩画家们:勿忘民族性!
  1、(岩彩:源于日本画对于石色的称谓。日本画称石色为「岩絵具(いわえのぐ)」,「岩」是岩石,「绘具」是绘画色彩、绘色之意。笔者于八七年留学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大学院,后又留学于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至今研究日本画二十余年。在日期间,曾与其他留学生在会议中探讨过「岩絵具」翻译方法。「岩絵具」的直译应为「岩石色彩」,通常按中国的传统应译为「石色」或「重彩」,但是为了区别日本与中国的本意,故将日本画用石色按其原意称为「岩彩」,而中国画所用石色仍称之为「石色」或「重彩」。在此讨论中还有人提出叫做「岩色」,但「岩色」与「颜色」在口语中难以区别,所以最终仍觉译为「岩彩」更为贴切。「岩彩」与「石色」、「重彩」均为同样概念,都是岩石色彩之意,无可厚此薄彼。但是,在思想深层它反映了中国画家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即以中国画还是以日本画为母体的意图。)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4132页
  3、李心峰选编《国外现代艺术学新世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01页
  4、《****文集》第7卷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77,82頁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刘新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